
眼球光学
- 分类:屈光不正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8-18
眼球光学
【概要描述】一、眼的屈光和屈光力当外界物体的光线在眼光学系统各界面发生偏折时,该现象称为屈光,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可用屈光力的概念来表达,屈光力取决于两介质的折射率和界面的曲率半径。屈光力大小可以用焦距(f)来表达,即平行光线经某透镜后聚焦为一点,该点离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在眼球光学中,应用屈光度(Diopter,简写D)作为屈光力的单位,屈光度为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即屈光度(D)=1/f。如一透镜
- 分类:屈光不正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8-18
一、眼的屈光和屈光力
当外界物体的光线在眼光学系统各界面发生偏折时,该现象称为屈光,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可用屈光力的概念来表达,屈光力取决于两介质的折射率和界面的曲率半径。
屈光力大小可以用焦距(f)来表达,即平行光线经某透镜后聚焦为一点,该点离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在眼球光学中,应用屈光度(Diopter,简写D)作为屈光力的单位,屈光度为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即屈光度(D)=1/f。如一透镜的焦距为0.5m,则该透镜的屈光力为:1/0.5=2.00D。眼的屈光力取决于:各屈光成分的位置、曲率半径、球面特性、折射率。
视觉信息的获得首先取决于眼球光学系统能否将外部入射光线清晰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眼的屈光状态是否得当。眼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匹配与否是决定屈光状态的关键。
二、眼的调节与集合
1.调节
为了看清近距离目标,需增加晶状体的曲率(弯曲度),从而增强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的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accommodation)。通常认为调节产生的机理是:当看远目标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睫状肌使晶状体悬韧带保持一定的张力,晶状体在悬韧带的牵引下,其形状相对扁平;当看近目标时,环形睫状肌收缩,睫状冠所形成的环缩小,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弹性而变凸。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增加而使眼的屈光力增强(图16-4)。调节力也以屈光度为单位。如一正视者阅读40cm处目标,则此时所需调节力为1/0.4m=2.50D。
2.调节幅度、调节与年龄
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称为调节幅度。调节幅度与年龄密切相关,青少年调节力强,随着年龄增长,调节力将逐渐减退而出现老视。临床上比较常应用Hoffstetter调节幅度公式来表达调节力与年龄的关):
最小调节幅度= 15-0.25 ×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 25-0.4×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 18-0.3 ×年龄
在临床应用于计算年龄和调节幅度时,Hoffstetter最小调节幅度公式。
3.调节范围
眼在调节放松(静止)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远点,眼在极度(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称为近点。远点与近点的间距为调节范围。
4.调节、集合与瞳孔反应
产生调节的同时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convergence)。调节越大集合也越大,调节和集合是一个联动过程,两者保持协同关系。表达集合程度常用棱镜度(prismatic diopter)。如:某正视者双眼瞳距为60mm,阅读40cm的目标,双眼共同使用的集合量为6cm/0.4m=15Δ。
调节时还将发生瞳孔缩小。因此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为眼的三联动现象。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Page Copyright © 2013-2016 惠光眼科医院 页面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2606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泉州